本帖最后由 守望 于 2019-1-31 09:37 编辑
读 雷 雨 左保斌 大凡戏剧,较诗歌和散文,其人物对话,文意表达,简短,悬念多;读起来晦涩得多。一般人,便是我,翻之,便释手了。而读曹禺著的《雷雨》(1933年作,34年发表)感觉迥异。倒不是仰其名位尔。 《雷雨》叙述了周家两代人的情感生活。着重描写了父亲周朴园和大儿子周萍两代人的感情纠葛。其朴园和萍,虽生活的年代不同,亦都是家庭在感情上牵掣的“奴隶”,尤其是朴园,经受了父辈的压迫,深受婚姻的苦难,却不思悔痛;反自恃长威,对感情对生活,暴戾无遗,凌厉十分。全篇虽着墨不多,却是翰峰不菲。暴露了封建家族恶毒的一面。萍儿,虽有文化,有教养,也终未逃脱家庭和社会的桎梏。其与养母周蘩漪的愉情,是对同时代女性的怜悯和慰藉(当然不乏真的感情因素存在)。这是应当诅咒的。与丫头四凤的相爱,不是戏弄,是真爱(在明确血缘关系之前)。从偷偷相爱,到向外人说开,再到欲带走,不失真挚和大胆。蘩漪和萍的乱伦,是对买卖和欺骗婚姻的反叛和攻击。萍的这两重感情,有泄欲,有真情,有抗争有妥协,有明有暗。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交织,加之作者以“闹鬼”和“夜逃”而串之,剧情跌荡起伏。不臼繁复,不显矛盾。 周家人感情生活的主流是腐朽的、没落的。与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性质相吻合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,只有小儿子周冲(蘩漪所生)对婚姻的向往了。朴园、萍儿和蘩漪,对自己的所爱藏藏掖掖,都酿成了苦果。冲儿对四凤的追求便不同了。要说“‘哦。冲儿,你说的不是——四凤?’‘是,妈妈。’”的问话,是直言不讳。那么,“‘你不怕父亲不满意你么?’‘这是我自己的事’再到‘我们可以飞,飞到一个真正干净、快乐的地方’。‘只要四凤愿意,我没有一句话再说’”。从始到终,不管剧情多么复杂,情况怎么变化,纵是知道哥哥也爱四凤后,也不改初衷,尤为可颂。冲儿冲破了学识、经济条件、社会地位等不同的偏见,所持的这种新潮,自由的恋爱观,在那个封建思想的樊篱的笼罩下,对于挣脱煤妁和包办,不愧是一盏明灯了。 剧中鲁家人生活的遭遇是沉痛的、悲惨的。其感情生活是被动的。也是两代人受害。母亲鲁侍萍是周公馆佣人梅妈的女儿,与少爷朴园相爱,非婚生育二子,后被周家逐出豪门,饱受了生活的磨难,对自己的婚姻遭遇痛悔万分。二十多年后,鲁家与周家巧遇,其女儿与周公馆周萍相爱,重蹈覆辙;且俩人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,更令做母亲的她痛上加痛。女儿鲁四凤心地善良,是婚姻的最大的不幸者。但这丝毫不能怪罪她和她的母亲。身为穷人,她们也有爱和被爱的权利,只是由于缺少知识和生活的经验,在感情上辨别不了方向,只能听从其他的摆布。鲁贵作为养父,对子女缺少关爱,少有感情,有的只是吃喝、豪赌,满脑子物欲。是一个总是尔着身子向主人说“是”的仆人。这也正是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的真实的反映。鲁家人的感情经历,是可悲可怜的。也是他们接触的生活圈子狭小而造成的。有所不同,也难得的,便是大儿子鲁大海了(与萍儿同父同母)。鲁大海和她的母亲一样,善良而又有骨气。他虽未陷入感情的泥淖,但却陷入了生活的贫困。然而他却又不为困难所压倒。从组织矿工罢工,到与资本家抗争和拒绝周家的施舍,再到寻找其他的生活门路,始终保持着自尊、自爱、自强,全身透着一股子拼搏抗争的劲儿。与鲁贵的懒惰和哥哥萍儿的软弱,形成强烈对照。这是人生观的有别,是真实可信的。也是值得称赞的。放在这里,是作者描写手法上的又一亮点。有剥削就有反抗,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,给穷人,不外乎带来了一丝光明。 《雷雨》是以感情描写贯穿全文的。同时也泛写了资本家对劳苦大众的剥削。其社会制度是可憎的、可耻的。对周家道德沦丧和鲁家感情牲的描述,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贪婪和焚毁。暴风雨之夜,四凤、冲儿、萍儿被吞噬。朴园感叹,“年轻的反而走在我们前头了……”黑暗还能有多远。 (原载曹禺文集和中国曹禺网) 二0一九年元月三十日
|